嘿!朋友们,相信你们都对谁提出对比分析假说有一定的兴趣。不要着急,我会在这里与大家分享我的经验和知识,并尽可能地回答你们的疑问。废话不多说,咱们开始吧!
引论第五章笔记整理——语言习得理论
1、深入探讨语言习得的奥秘,我们首先触及的是理论基石。①普遍语法,如同语言的母体,隐藏在所有语言的深层结构中,揭示了语言间的共通性。乔姆斯基的先天论主张,习得语言并非被动模仿,而是内在规则体系的觉醒,尽管LAD理论的验证引发争议,但普遍语法与人类共性之间的联系仍然引人深思。
2、对外汉语教学理论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理论。主要的针对对象是外国人的语言教学方法和教学理论。注重的研究领域有:1,语言知识教学 2,语言技能教学方法 3,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4,对外汉语的学科定位 5,对外汉语教学技巧和方法 普通教学理论的针对性不强,主要是理论层面的。

3、人类文化语言学是一门大跨度的综合性学科,理论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以及语言哲学和语言思想史研究构成了它的基本学科扇面,而当代最活跃的几个语言学分支诸如语用学、话语分析、跨文化交际理论、翻译理论以及(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等,都可以从中获得本体论和方法论资源。
4、整体来看,教学法的发展趋势是多元化、综合化,从单纯的语法讲解转向更重视习得过程、交际能力和情感因素。未来,第二语言教学将更加强调科学习得研究,结合现代技术,以培养全面的交际能力为目标。启蒙阶段: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直接法的兴起标志着教学法的独立思考。
5、刘珣《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重点 对外汉语教学的语言学基础和文化学基础,语言习得理论和第二语主习得研究,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与发展趋向,这几个部分是重中之重,考试大约要占70%到80%。对外汉语教学理论与应用部分是次重点。刘珣的《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是考试时主要考的内容。
求关于语音学的论文
/mǎ/马,/mà/骂,/mB/吗,语音学家称汉语为声调语言;然而在英语中,单词的音调不改变它的词义,如book/buk/在读成平调、升调或降调时始终是“书”的意思,但英语的单词被用于句子时,就要赋予它一定的语调,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语气等,这种语调的核心一般放在语句的末尾,所以语音学家把英语叫做语调语言。
比如方言问题,抓住方言的一个字的来源,在七大方言的照应,然后历史语言学语音学训诂学全上,考证这个字的语音语法词汇来源及其变化,一会儿就凑到7000了。考证 普通话 们 这个词缀的来历,比如说。
在语音学与音韵学中,音素一词所指的是说话时所发出的声音。音素是具体存在的物理现象。国际音标(这里指的是国际语音协会制定的国际音标,注意同英语国际音标区分)的音标符号与全人类语言的音素一一对应。
下面是改写后的文章内容:周及徐先生的研究论文涵盖了多个领域,从汉语语音学、历史语言学到文化比较。他的早期成果,如2000年发表在《四川大学学报》上的《汉语的双音节词单音节化现象初探》,探讨了汉语语音的演变趋势。
二语习得中的interlanguage是什么意思
1、字面意思是中介语,是介于母语和第二语言之间的一种学习者语言。在学习一门外语期间,如果一个学习者的母语占强势地位,那么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就会增大,因为很容易受到母语的负迁移影响,不利于学好外语。但是这种状态会在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中有所变化,当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就会发生语言固化,也叫僵化。
2、一种语言系统,简单来说就是,当你学习第二语言时候,由于母语的语言习惯,使得在你完全接受第二语言习惯之前,在对第二语言习惯进行了解、转化、吸收的过程中,会有一个过渡的语言系统。个人理解上,比如很早以前出现的good good study,day day up这类的语言,就是过渡语系统比较错误的出现方式。
3、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学习者使用的介于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语言体系被称为中介语(interlanguage, IL)。Nemser 把这种语言叫做近似系统,意思是说学习者只能越来越接近母语,但永远达不到母语水平。
4、早在1969年,美国语言学家Larry Selinker在论文《语言迁移》一文中首次使用了“Interlanguage”一词。1972年,发表《中介语》的论文,对“中介语”这一概念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论述,从而确立了它在二语习得研究中的地位。中介语又被Coder和W.Nemser分别称为“过渡能力”和“渐进系统”。
5、现实是,二语的输入常常在实际的二语习得环境中被忽略。外教常常被认定为二语输入的充要保障,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输入需要遵循可理解性。当处于“关键期”的二语习得者表示听不懂的时候,也许问题并不在习得者这里。
6、这是一部聚焦课堂环境的语际语用学专题论文集,据编者介绍,它是首部专门探讨这一领域问题的学术作品,诞生于1993年G.Kasper和S.Blum-Kulka合编的《Interlanguage Pragmatics》之后。它将第二语言习得、语用学和教育学紧密相连,进行深度交叉研究。
对比分析假说的地位
1、对比分析假说在60年代曾占支配地位,美欧许多国家都成立了语言对比研究中心。后来认知心理学和转换生成理论出现,对比分析法开始衰落。
2、总结来说,对比分析假说在理解第二语言习得和迁移作用时过于简化。要弥补这一不足,不是简单摒弃,而是需要深入研究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寻找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差异对学习困难的实证证据。因为学习者的挑战确实与这两种语言的互动息息相关。
3、拉多博士的研究生涯中,对比分析假说是他不可或缺的理论基石。他深信,通过对比不同语言或语言环境中的语言现象,可以揭示语言习得和使用中的关键规律。他的理论强调,对比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为何学习者在学习新语言时会遇到特定困难,以及如何更有效地教授和学习。
4、对比分析:是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始于40年代的美国,代表人物——著名教育家弗赖斯,及其学生拉多。拉多1957在《跨文化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凡跟学习者的母语相似的项目,对他们就比较容易,而和他们母语不同的项目学起来就很困难。
5、当然,【假说】的威力不仅仅如此。【假说】可是一匹天马(行空),除了结果可以假设,过程也是可以被假设的。我们回到数据分析的目的,我们就会知道只有明确了问题和需求,我们才能选择分析的方法。顺带给大家讲讲三大数据类型。
6、但与第一语言习得不同的是:第二语言和第一语言不同时,学习者会借助第一语言的一些规则,这会产生负迁移作用,也叫做干扰。而且他认为两种语言最不同的地方,学生最难掌握,相同的、类似的地方则比较容易掌握。
感谢各位看客,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